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盧文弨

盧文弨,初名嗣宗,後改名文弨,字弨弓,號磯漁,其堂名為「抱經堂」,因此他又被叫做「抱經先生」,浙江餘姚人,生於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,卒於乾隆六十年(1796年),享年七十九歲。他是清代有名的校勘、考據與目錄學家。
  盧文弨是乾隆十三年的進士,高中一甲第三名,授翰林院編修,入上書房行走,歷官左春坊、左中允、翰林院侍讀學士、湖南學政等。在湖南學政任內,以其學政言事不當而降調還都。乾隆三十三年,以要奉養母親為由,辭官返鄉,結束了他十多年來的仕宦生涯。往後的日子,盧文弨於江浙的鍾山、紫陽、龍城等書院講學長達二十餘年,以經術教育學生,「江浙士子多信從之,學術為之一變。」乾隆六十年,於龍城書院逝世。
  盧文弨是個謹孝篤厚的學者,在他於京師做官時,結識了戴震、段玉裁,並與之交往,受到戴震的影響,始潛心於漢學,對於校讎之學尤為擅長。段玉裁為盧文弨作《墓志銘》,曾經描述他對校勘之學的狂熱態度:天將亮時即起,隨即投入校勘的工作中,一直到天色昏暗之時,始起身出戶,散步庭中,不多久,又挑燈夜戰,至夜半才就寢休息,不論祁寒酷暑,始終如故。等到他辭官返鄉後,更是勤於著述,校過的書計有:《逸周書》、《孟子音義》、《荀子》、《呂氏春秋》、《賈誼新書》、《韓詩外傳》、《春秋繁露》、《方言》、《白虎通義》等等,多達二十餘種,後來匯集成《抱經堂叢書》。他還曾經仿《經典釋文》的義例,取經史子集共三十八種經典版本,摘字而注之,校正補逸,往往參合各種版本,擇善而從,為《群書拾補》三十九卷,以謹嚴精當著稱,被梁啟超譽為最精善之校勘家著作。
  他的著作,計有:《抱經堂集》三十四卷、《儀禮注疏詳校》十七卷、《鐘山劄記》四卷、《常郡八邑藝文志》、《龍城劄記》三卷、《廣雅釋天以下註》二卷,皆能使學者改正前誤、蓄疑盡解。他曾經說過:唐人所作的義疏,原本為單行本,不條附在經注之下,在當時的經注本尚多善本。自從宋代以來,將疏文附於經注之後,其所附的經注,不一定是孔穎達、賈公彥作義疏時所根據的底本,因此,常有義疏與經注不合的情況。南宋後,又將《經典釋文》的內容附於注疏之間,然而,陸德明所根據的經注底本,又非孔穎達、賈公彥等人所依據的本子,如此一來,不合之處就變得更多了。學問疏淺之人,若硬將內容比而同之,則容易為了求同而擅改內文,如此一來多失其真,然而,不管後人如何妄改,還是可以從中察覺違和之處,發現文本不合理的地方,也幸虧如此,才能啟人疑竇,而從中考核、校讎文本。從言論中隨處可見他對於校讎之學的精闢見解。
  生平除了喜歡校勘之學外,盧文弨最為後人稱道者,則是他抱經堂中的萬卷藏書,他將收入全拿來購書,廣收博采,蒐羅海外珍異版本,並樂此不疲,若聽說有舊本,則必借來謄寫副本;若聞書中有脫文,則必定謹慎抄錄。還會仔細抄寫各種不同版本的差異,因此,抱經堂裡的藏書,都是他的心血所匯集。清朝年間,有所謂的「東西兩抱經」,東抱經指的就是盧文弨的抱經堂,西抱經,則是盧文弨的族人——盧址所建的抱經樓,兩處皆以藏書聞名於世。


撰稿人:鄭于香
網站滿意度調整